媒体报道

中国私募2014:“干火药”能否带领市场回暖?

《福布斯中文网》 2014年04月11日
作者:房旭

私募股权基金在中国遇冷了么?
 
据贝恩公司4月10日发布的《大中华区中国私募股权市场概况》报告,2013年中国私募的交易额从2011年的290亿美元、2012年的200亿美元继续下滑至140亿美元,下降幅度达到30%(见图1)。


2013年的募资规模也下降了64%,跌至90亿美元,甚至低于2008年的市场规模(150亿美元)。

欣慰的是,第四季度市场出现小幅回暖,显现上行趋势。在贝恩全球合伙人韩微文看来,在这一良好趋势下,预计今年第一季度的数据将继续上行。

以大中华区为中心的私募公司的高位‘干火药’也为市场回暖提供了可能(“干火药”指私募股权公司手中握有的待投资现金,此处不包括房地产与基础设施基金)。

2013年,大中华区的“干火药”金额创下近年历史累计新高,达到650亿美元。“随着新兴市场的‘干火药’逐渐被引爆,作为投资目的地的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将焕发出新的活力。”韩微文表示。

从4月10日贝恩公司发布的《大中华区中国私募股权市场概况》中可以看到,2013年中国私募市场总体十分惨烈,不过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见2014年市场走出寒冬的某些机会。

投资:2014年私募首选医疗行业

尽管2013年大中华区私募交易数量较之前一年增加了21笔,但大部分是0.5亿美元以下的较小规模交易,大型交易的缺乏导致了整体交易额的下降。受此影响,2013年大中华区的交易平均值出现了自2009年以来的新低,由2012年的1.05亿美元直跌至0.61亿美元。

图2:2013年大中华区大规模私募交易示例

回顾大中华区2013年为数不多的大规模私募交易,多由境外基金推动开展,例如,霸菱亚洲拟15亿美元收购巨人网络集团52.8%股份,中信资本对顺丰快递入股等(见图2)。


从行业投资来看,2013年互联网交易67笔,约占年度交易量的30%,并与高科技行业合占总交易量的一半。

2014年,行业热度或将有所变化。通过对200余位大中华区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发起调查,贝恩数据显示,医疗领域是2014年大中华区私募最具吸引力的行业,热度甚至超过互联网与科技产业。

在资产类别方面,增长型投资是2013年首选的交易类型,此外,收购型投资所占比例明显增长。同时,80%的受访私募基金管理人表示,未来几年内收购型交易会出现持续增长。

退出:同业买卖成为退出首选途径

2013年,大中华区的退出交易数量和金额连续第三年下滑。退出金额从2010年的890亿美元径直减少到190亿,退出数量也较2012年下降32%。

受IPO暂停影响,私募退出方式发生了显著改变,同业买卖退出成为第一选择,交易金额增长至120亿美元,占2013年交易退出总额的62%。

在韩微文看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GP对投资项目有了一个比较长期的考量。另外,近三分之二接受调查的私募股权基金管理者表示,他们将继续持有原有投资项目,协助企业运营,等待更好的退出时机。

“在所有项目中,平均持有期在2007年只有2年,到2012年持续上升至4.6年,2013年略有变动到4.2年。总体趋势一直在上涨。”韩微文预计,2014年该数字有可能继续增长,因为大多数在繁荣时期收购的公司仍在投资组合内。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得益于去年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该行业的退出交易数量和金额达到2012年的3倍。另外,媒体领域的退出数量也出现增长。

图3:全球各地区私募回报率比较图

在收益率方面,LP对中国等亚太新兴市场的预期远远超过实际水平,特别是开始年份较晚的新兴私募股权基金。其中60%的LP对未来3至5年亚太地区的回报预期超过16%。

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据贝恩统计,在全球所有地区的私募基金回报中,亚太区最差,在2009年及以后的投资中,达到5%已经是较好水平,2010年的净回报率更是接近于零(见图3)。


总体来看,大中华区仍然是亚太区私募新交易最具吸引力的市场。大中华区吸引私募交易的关键驱动因素不再是能否找到好的项目,而是宏观经济情况、退出环境和估值预期等的利好变化。

鉴于中国预期维持7%的GDP增长,近三分之二的受访私募股权基金管理者表示,私募股权交易量在2014年有望实现至少10%的增长,剩下的三分之一更认为有望实现超过25%的增长。

“在中国,私募活动一方面受到巨大的投资体量和意愿的激励,另一方面又受到务实的观望心态的制约。”韩微文坦言道,“即便如此,中国依旧处于亚太市场的风口浪尖,良好的宏观经济趋势以及更为理性的竞争有望带动新一轮的投资增长。”


来源:《福布斯中文网》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