署名文章

创新的新规则

《福布斯》中文版 2007年6月
作者:Paul Calthrop, 陈鲍康文

在商业领域中,“创新”是被误读最深的词语吗?很遗憾,一些公司为扩张产品生产线而盲目追求创新(任何形式的创新),以至于常常忽略一个不可更改的事实。他们关注收入的提高,却并没有认识到那些新的收入可能会损害他们的利润。这就是为什么创新有时会对公司产生反效果,而非促进其业绩增长。

一项财务衡量标准逐渐成为新产品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即“每等量单位产品的净价”(net price per equivalent unit)。每等量单位产品的净价是指通胀调整后价格(inflation-adjustedprice),买方必须是直接从公司购买产品的人——消费者、渠道商或分销商。该价格把所有的交易和折扣成本都计算在内,向公司显示一个“打包”(pocket)价格。这项净价以等量单位的形式呈现——比如每英磅巧克力的价格,因此可以时时追踪比较。

如果新产品的净价高于去年产品的净价,代表公司走在正确的轨道上。如果这个数字变低了,公司可能就会有麻烦。更具体地说,就是指产品将趋向于大量普及化(commoditization)——即产品向更低的(通胀调整后)价格发展的过程,这将不可避免地破坏公司的收入和利润增长前景。

这些听起来浅显易懂。但是很少有公司会关注等量单位产品的净价,也不会把它用作选择创新队列中优先项目的过滤器。大多数公司都只关注销售额。他们认为,如果每个新产品都能卖得比改良前的产品好,那么他们就已经战胜了大量普及化。然而问题在于,他们仅仅是在追求收入,而不是高利润率的收入。他们混淆了创新和利润增长的含义。

随着公司引进新产品或增加最小存货单位(SKU),相同或更低价格的单位产品可创造更多的收入,这造成了公司运营的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会导致公司成本攀升。它与大量普及化一起,为公司带来了致命的威胁。

公司应该系统地评测各时期的产品净价,根据单位产品在每个价位的销售总量来加权平均,计算出一个平均价格。如果不这么做,公司将会面临被大量普及化的风险。胡佛公司(HooverCompany)曾经是美国真空吸尘器行业的品牌领导者。然而,一个新的竞争者戴森公司(Dyson),在进入美国仅仅两年后就取代了胡佛公司,成为这个市场的新领袖。当胡佛公司正潜心于研发使用起来更简单、价格更便宜的产品,并不断削减价格,以对抗来自低价进口产品的竞争,保持自己的单位产品销售量的市场份额时,戴森公司开创了一条成为市场领导者的新途径,其生产的真空吸尘器的平均售价超过了大多竞争对手的两倍。(部分节选)


来源:《福布斯》中文版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