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恩观点

2024上海气候周 | ESG转型实践指南:CEO的战略思考与行动策略

引言:

首届上海气候周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启,引发了市场对ESG议题的新一轮关注。贝恩公司全球专家合伙人刘洋受邀出席了同期活动-上海气候周 2024·浦东论坛,并发表了主题演讲,共同探讨ESG的突破之道。


作者信息:

邹娟,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能源转型及可持续发展业务主席

刘洋,贝恩公司全球专家合伙人



从我们接触的众多企业高管都开始再次审视在企业下一步的战略中该如何寻求ESG的突破。根据贝恩的调研,全球平均而言,各行业只有不到40%的企业能够如期履行各类可持续发展承诺,可持续转型对于企业构成的挑战不言而喻。但我们相信,企业如果能够将远见与务实相结合,就有望在“短期收益vs长期发展”中取得平衡,找到自己的制胜之道。因此,我们整理了一些工作中的经验和思考予以分享,希望对于处于变局中的企业管理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我们采访了全球数万名企业高管,他们都认同企业可以也应当发挥带头作用来满足社会公众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期待,但同时他们保留一定的担忧。


首先,气候问题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而目前呈现给企业决策者的答案过于简单,无法应对商业决策中所面临的复杂性。立刻停用化石燃料?要知道目前大多数人类活动仍然离不开化石燃料,特别是对新兴经济体而言。仅仅关注短期利润?可企业员工和大众群体都期望迎来变革,并且坚信企业会肩负起应对环境和社会挑战的责任。同时,企业高管个人也会审视今天自己做的决定将为企业的未来和社会的后代留下怎样的遗产。


其次,企业当初公开的气候承诺与实际的进展之间的差距正变得越来越大。很多大型企业的实际减排进展大多远远落后其公开承诺。贝恩研究发现,75%的企业领袖认为他们尚未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有效地融入到业务中去


再次,可持续发展目标对于部分企业来说是董事会和高管层的头等大事,对员工而言也很鼓舞人心,但却让业务负责人们头疼不已,因为他们必须面对可持续目标对于业绩的直接影响,也因此愈发反感人们将可持续转型这一艰巨任务简而化之地描述成机会沃土。


那么,我们具体该怎么做呢?要想在这些难题上权衡好利弊,就必须兼具高瞻远瞩的眼界和脚踏实地的态度。虽然目前没有人能给出全部答案,但我们认为企业领导者可以并且应当立即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在审视企业未来5-10年的发展战略时,进行三个灵魂拷问,即思考企业使命、市场外部性内化和资源短缺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


第二,在制定行动方案时,做到技术创新、政策推动和市场行为影响三位一体


第三,在推进目标落地时,将“不可能的大任务”拆解成业务团队“可应对的小挑战”


三大关键问题:企业使命、市场外部性内化和资源短缺


有这样一句名言:“人们应该多花精力搞清楚问题,而不是急于思考答案”。基于对绿色转型挑战的洞察,我们为企业高管总结出了三个在下一个战略周期中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

我们可以为这个世界做出什么贡献,我们企业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企业在制定长期计划时,应当植根于企业可以为消费者、客户、员工和社区带来哪些独特的、积极的、深远的影响,这些可能是企业长期立命之本。此外,在讨论可持续发展议题时,不能只从防御角度出发,让团队感到自己处于被动位置,而是要充分释放企业的潜能,创造出让团队感到骄傲和鼓舞的使命。


人类需要为企业的增长付出怎样的代价?这个问题看似悲观,但却问到了点子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衡量外部性(由商业活动所导致、未反映在商品价格中的社会成本),它们最终也会被定价(例如碳定价)。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这部分成本具体是什么,以及如何减轻或弥补,这关系到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尽管这貌似是一个长期问题,但它最低成本的解决之道在于当下就开启认知并付诸行动。


我们会遇到哪些阻碍,哪些资源容易出现短缺?我们正进入一个充满资源匮乏和短缺,以及越来越多物理性气候风险(例如:暴雨、极寒、酷热等)的时代。因此,关系企业生存发展的大计须充分考虑气候变化会带来哪些风险,以及哪些原材料或能力有可能出现系统性的短缺,这可能从水资源到特殊矿产、从可负担的清洁能源到可追溯的循环材料、从人工智能工程师到ESG专业人才等。


三大核心抓手:技术、政策和行为


《2023年IPCC气候变化综合报告》明确指出,人们必须将技术、政策和行为改变结合起来,才能妥善应对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挑战。


重新理解技术发展曲线:不少企业高管正在错误地比较已位处经验曲线(E-Curve)末端的成熟“棕色”技术与 新兴的“绿色”技术之间的成本差异,而忽略了技术创新可能带来的长期竞争力。企业需要两种不同的思路来管理绿色转型中的技术变革,即对于初步成熟的绿色技术方案(例如:可再生能源),应关注于商业规模放大和经济成本降低;对于尚在爬坡的早期技术(例如:可追溯循环材料的应用),企业应关注研发创新和市场生态的建设。


推动政策和合作生态建设:如果缺乏合适的政策和监管环境,企业将无法负担部分绿色技术,市场也无法创造有意义、有规模的需求。因此,每一项新战略都应涵盖如何与政府及相关利益方搭建合适的政策环境及合作生态,以帮助行业逾越绿色转型早期的发展鸿沟。


积极主动影响和改变消费者行为:很多企业高管认为消费者行为是固定不变的,并且担心人们不愿意为可持续产品买单。但我们的数据表明,这种想法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错误的。贝恩近期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消费者调研,发现绝大多数消费者预计未来三年会增加可持续产品支出,而有些消费者已经开始这么做了。2023年贝恩消费者实验室ESG专题调研显示,消费者愿意为对环境影响极小的产品支付平均12%的溢价,而那些尤其关注环境影响的消费者会根据不同产品支付更高的溢价,类似的现象正变得愈发普遍。留给企业的核心问题是,应该采取怎样的主动措施,帮助消费者更轻松地跨越“购买意愿”和“购买行为”之间的鸿沟。


将庞杂的大任务拆解到团队可应付的小挑战


要想降低业务负责人们对于可持续目标的抵触,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需诚恳、坦率地与其共同探讨目前面临的难题、如何权衡利弊,怎样做出取舍,并就解决之道和实施策略与团队形成共识。归根结底,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宽泛的ESG承诺拆解成内部团队能够应对的具体挑战,进而形成新的常规,以及推动创新的涌现。尽管前路布满荆棘,但只要企业充分挖掘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我们就有希望大步迈向一个更加可持续的未来。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