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

中国经营报 x 贝恩发布《2021年企业“双碳”竞争力指数白皮书》

2021年11月9日,由《中国经营报》主办、中经未来承办的2021年第十九届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首场开幕论坛隆重开幕。

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中国区可持续发展业务主席邹娟出席首场活动“2021年中经报智库大势论坛”并解读由中经报智库联合贝恩公司、《商学院》杂志联合发布的《2021年企业“双碳”竞争力指数白皮书》。该白皮书旨在帮助企业了解自身及行业企业“减碳”行动,为企业发展提供借鉴与思考。




邹娟介绍,受访中国企业普遍处在“碳中和”的早期阶段,但已经有相当积极的愿景和计划,并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和路径图。在较高的ESG风口敞口和各界期待的驱动下,科技互联网企业率先关注并投入“碳中和”;作为重排放行业,传统能源行业在强监管政策的推动下积极转型。


她建议,业需要制定清晰的、分阶段实施的路径图。对于现有业务,建议企业将碳减排和日常运营相融合,主动优化商业模式,积极关注新兴的、绿色的业务,并以合适的方式进行投资。企业还要进行能力建设,包括储备核心技术、对产业链上下游开展战略合作、做好投资关系和市值管理等。


中国企业普遍尚处于“双碳”目标达成的早期阶段


2020年9月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正式对外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为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中国预计需要实施比《巴黎协定》更为严格的减排路径,这也意味着中国经济将全面向低碳化发展转型。


无论是“十四五”规划,还是逐步推广并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实际影响的碳排放权交易(ETS)市场,都彰显出中国全面转向可持续、低碳发展的决心和力度,企业也将面临更加严格的碳排放要求。而从看不见的二氧化碳到看得见的碳排放竞争力,企业转型已是势在必行。


2021年7月,中经报智库联合贝恩公司、《商学院》杂志,共同发起了企业“双碳”竞争力的调研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受访企业的问卷反馈,并根据评测体系及基本模型进行量化分析,综合得出企业“双碳”竞争力指数。


本次调研共覆盖传统能源、地产、零售、新能源、汽车、银行、科技互联网行业在内的头部企业近百家。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中国企业普遍尚处于“双碳”目标达成的早期阶段,大部分企业刚刚开始做“双碳”目标规划;科技互联网企业率先关注并投入实现“双碳”目标,成为“双碳”目标行动的先行者;现阶段,中国企业主要碳排放水平还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较大。


践行“双碳”目标,优秀企业“已出发”


减碳行动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企业要从技术和经济两个维度同时发力,才可能抢下这一高地。企业既是碳排放主体,又是实现碳中和愿景、发展碳中和技术的主体,是助力中国经济低碳化转型的中坚力量。


如何评价企业的“双碳”竞争力?为此,本次《白皮书》基于合作双方丰富的行业洞察与经验提出了评估框架,通过了解被调研企业过去一年碳排放情况,以及以2030年为目标时间的碳中和愿景,最终形成了涵盖碳中和愿景与计划、节能表现、公司治理、社会影响力4大维度体系,20个关联问题的评价体系。


其中碳中和愿景与计划、节能表现、公司治理三大领域各占30%,社会影响力占10%,形成行业指数。(见图一)


图一 、企业“双碳”竞争力指数研究方法


科技互联网行业、传统能源行业领先市场


中国向世界承诺了“3060”双碳目标,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行动起来。本次《白皮书》调研发现,科技互联网行业、传统能源行业在“双碳”行动中领先市场。


相较于其他行业,科技行业自带“绿色基因”。然而,伴随急剧上升的自身能源消耗和居高不下的完整上下游价值链的整体排放问题,科技行业将在碳中和进程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


大数据、云计算、5G、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陆续走进我们的生活,这背后是巨大的数据支持,为此,诸多科技企业都拥有数据中心,而海量存储数据将持续消耗电力能源。在当下中国的电力构成中,石化类能源仍然是主要来源,因此科技企业“减碳”行动也势在必行。


本次《白皮书》调研显示,投资者及民众的高期待,促使科技互联网行业企业率先关注并积极投入碳中和。(见图二)


图二、


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科技互联网企业的估值较高,盈利增速领先,因此,面临较高的ESG风险敞口。第二,长期以来,科技互联网行业和能源行业备受各界关注,承担引领变革的角色。


另外,传统能源行业作为重排放行业,在强监管政策的促使下正积极转型。


伴随监管的逐渐加强,碳交易市场适用范围的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会被纳入碳中和的体系中,因此,各大行业的企业都应当逐步制定适配自身的碳中和愿景和计划。比如,企业调节碳中和目标时,在范围一、范围二(范围一碳排放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排放源产生的直接排放量,如自有燃料燃烧、自有车辆碳排放等;范围二碳排放指企业外购电力、蒸汽、供热或制冷的生产而产生的间接排放量,如购买电力用电产生的碳排放等)之外,应当将其它间接排放纳入规划蓝图,全盘考虑,先行一步。


中国企业碳排放水平与世界领先企业水平相比差距较大


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需要在商业影响力、业务版图等方面与海外巨头对标,更需要在“双碳”目标的达成上,与国际优秀企业看齐。


本次《白皮书》调研显示,现阶段,中国企业在一些主要行业的碳排放水平与世界领先水平相差较大。


比如,受访中国传统能源企业的平均排放密度约为329.65吨二氧化碳当量/百万人民币,是世界领先传统能源企业的5倍之高,后者约为65.7吨二氧化碳当量/百万人民币。此外,受访车企的平均排放密度约11.2吨二氧化碳当量/百万人民币,约为世界领先车企的5倍。而科技互联网和零售行业的企业的平均排放密度大约是同行业世界领先企业的2倍。(见图三)


图三、


中国企业想要逐步缩小与世界领先企业的差距,当前应当立足自身业务及碳排放情况,积极评估政府碳中和计划、碳排放权交易等政策法规对企业的实际财务影响,从而及时做出应对规划。


成熟的治理体系可以帮助企业追踪碳排放并激励员工参与碳中和战略。在本次调研中,各大企业碳中和治理体系普遍需进一步完善,提高员工整体参与感,并有效追踪、报告碳排放情况。整体上,中国企业尚属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治理体系,从而有效追踪、报告、披露碳排放数据,为进一步治理打好基础。


展望未来:中国企业需要全方位提升“双碳”竞争力


“双碳”竞争力之战已然打响,置身“双碳”目标的发展浪潮下,企业领导者亟需顺应可持续发展的潮流,以开放的心态,携手生态系统中的各方合作伙伴,共同致胜长远。


本次《白皮书》建议,企业应及早启动碳盘查,摸底自身的碳排放现状,充分理解碳中和对自身及产业链上下游的影响,评估面临的战略、业务、供应链、资本市场等各方面战略挑战与机遇。


同时积极制定自身碳排放减排战略,既要确保未来战略发展符合政策法规要求,更要针对行业与市场变化提前布局,争取在碳中和大趋势中建立新的绿色竞争能力。


此外,企业需要积极联动生态系统,参与行业减排目标和路线图制定,应对碳中和带来的变局。



长按识别二维码获取报告全文


——相关阅读——

推荐视频